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沉默者”能打破中国的沉默吗?

2017-12-08 女声 女权之声


2017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是谁并非任何个体近日一群勇敢的打破沉默者登上这本全球最知名杂志的封面。《时代》周刊将这项殊荣给了这些在今年引发文化变革、对人们生活影响最深远、能够定义2017全年的人。


这群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著名演员、流行歌手、新闻主播,也有的是厨师、清洁工、酒店服务员……


TA们身份背景悬殊,但都在今年勇敢地站出来讲述曾经被性侵的经历,揭露了自己行业中存在的性侵事件,对施暴者提出指控,并通过参与反性侵、性骚扰的运动,鼓励和帮助其他受害者捍卫自己的权利。


而这次《时代》周刊的评选结果就是对今年“#MeToo”运动的认可。



从#MeToo运动开始“打破沉默”


今年的反性侵运动看起来像是一夜之间出现的,但它实际上已经酝酿了几十年,甚至好几百年。“我也是(#MeToo)”最开始是社会活动家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在2006年发出的口号,用来引起人们对于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性虐待和性侵犯的注意,从而提高对于这类事件的重视。


这句口号在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骚扰”事件后,经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的传播而成为了社交媒体网络上的热门“标签话题”,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回复了米兰诺的推特。


除好莱坞之外,“#MeToo”宣言还引发了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内与性骚扰、性侵犯事件相关的广泛讨论。 2017年11月12日,数百人在好莱坞参与了“还我职场游行”(Take Back The Workplace March)与“#Me Too幸存者游行”(#Me Too Survivors March),以抗议性侵犯行为。



越来越多人借由这场运动发声反抗,成为了勇敢的“打破沉默者”,而“#MeToo”则是所有人团结一致的标签。TA们发动了这场拒绝强权、拒绝性别暴力的社会革命,并且每天都在积聚起更大的力量。


TA们愤怒的控诉掷地有声,仅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有CEO被开除,行业巨头被推翻,偶像人物因为过去的不当行为而失去光环,一些该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的人也最终收到了刑事指控。


“打破沉默者”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关于此次《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评选,据传,原先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候选人之一。但最终《时代》周刊的总编辑爱德华·费尔森塔尔(Edward Felsenthal)选择了“打破沉默者”。


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一场运动,一次审判。但它的号角已经吹响,并像所有伟大的社会变革一样,以个人充满勇气的行动为起点,所有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最终推动改变。



在六周的评选时间内,《时代》周刊采访了几十位“打破沉默者”,倾听他们在工作中遭受性骚扰的经历。最终,他们从中选取了六位“打破沉默者”作为刊物的封面。


她们分别是,演员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前Uber工程师苏珊·福勒(Susan Fowler),政治公关人员阿达玛(Adama Iwu),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草莓采摘工人伊莎贝尔·帕斯卡(Isabel Pascual,化名),以及一位只露出了手肘的女性。



封面公布后,许多人都对右下角的那只手肘感到好奇。那是一位同样勇敢地分享了自己被性侵的经历的女性,但由于担心公开露面后可能面临的现实威胁,她选择不以正面示人。


我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我生活在很小的圈子里,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在说谎,在无病呻吟。


的确,不是每一个受害者都能够不计后果地勇敢发声。那位露出手肘的人可能在田间劳作,可能在伏案办公,可能在舞台上表演。TA是多年无边沉默里的一员,是每一个声音微弱、但仍想要被听见的你和我。



中国的沉默是因为性骚扰少吗?


而当“#MeToo”运动在全球声势浩大的同时,国内却有权威媒体一度发表言论,认为像韦恩斯坦这种类型的性侵犯在中国是从没出现过的。


因为传统文化教导我们的男性对女性要以礼相待,像性侵犯、性骚扰这种做法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礼仪所不允许的,所以即使是性骚扰,其发生频率也要比西方国家低很多。

——《China Daily》


这种言论使得批判与愤怒的的声音迅速在国内外蔓延开来,其中不乏许多勇敢的中国女性站出来,讲述自己曾被性侵犯与骚扰的经历。也有很多人举出了一些曾被广泛传播的案例,比如“民生银行性骚扰”案件、“中金高管交易型性骚扰”案件,还有最后被封号删博、消失不见的“北电侯亮平”。


实际上,好莱坞这股性骚扰与性侵犯的“毒风邪气”在中国娱乐圈中早就屡见不鲜了。这个产业因为资源集中、权力垄断而充斥着性骚扰、“潜规则”、甚至情节更加严重的强奸等犯罪行为,许多女演员都被像商品一样的对待,这在那些年轻的女演员身上更是常见。


女权主义者猪西西为反地铁性骚扰所做的社会倡导活动照片


然而这样的场景绝不会仅仅只发生在娱乐产业。在校园里,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一项研究中表示经历不同形式上的性骚扰与性别暴力。在职场上,运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对女性员工进行性骚扰也早已十分稀疏平常了。而在公交、地铁上,在酒店里,在婚礼等各种公共场所里,性别暴力更是无处不在。


当惩治性别暴力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时,媒体与社交网络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性别话题的报导和传播能让社会听见受害者的声音,能使人们更加重视性骚扰事件的存在和普遍性。


但就像《时代》封面上那个只愿在镜头面前露出一截手肘的女性一样,在中国有很多女性不敢向公众讲出自己的经历,不敢去揭露与指责性侵犯者的罪行。我们的性骚扰与性侵犯事件不比西方国家发生频率小,但我们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女性却比他们少了太多。


也许出于对生计的担忧,也许出于对颜面的顾虑。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创造出一个能使她们勇敢发声的环境。


从此刻起,意识到性别暴力的存在,意识到长久以来父权文化的性别压迫,并做出改变,打破沉默,那么一切便都还不算太晚。



文| 妇女张、岛屿柠檬

编辑 | 山柰

参考来源 | 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英国独立报、英国卫报、CNN财经


微信最具影响力女权公号

回复关键词,获取精选资讯

高跟鞋| 反逼婚 | 直男癌| 乳头 | 女歌

女权ABC | 腋毛 | 女足 | 同性婚姻 | 女博士

性骚扰 | 荡妇羞辱 | 家务 | 冻卵 | 性工作 | 男孩危机

校园霸凌 | 妇女节 | 二胎 | 月经 | 剩女 | 防狼手册 | 同工同酬


微信号:genderinchina

邮箱:womenvoicechina@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